设置街道编制周转池,激发“一池活水”动能。 针对基层“事多人少”结构性矛盾,康巴什区委编办建立“人口密度+服务半径+治理难度”三维核编模型,差异化配置街道编制资源。如青春山街道因服务人口集中、治理任务繁重,在编制分配过程中予以重点保障,实现资源精准投放。同步建立街道编制“周转池”,实行“全区统筹、街道共享”模式,在行政编制总量红线内,根据街道人口密度、服务半径、治理难度等指标动态调整,确保编制资源“总量稳、结构活”,急用优先、靶向投放。近年累计为街道增核行政编制55名,定向破解“有编不能用、有事无人干”难题。
梳理街道履职事项清单,打造轻装基层治理新范式。构建“三单联动”治理体系,以“清单工作”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。通过“法理+实践”双轨校验机制,系统推动基层治理“车马相适”。一是编制《街道基本履职事项清单》,运用“法律依据、服务场景、资源匹配、群众需求”四维分析法,明确公共服务、应急管理等9大类100余项核心职责,实现“法条-事项-流程”一单清。二是联合部门开展“面对面”职责校准,建立“权责对等评估机制”,量化市场监管、生态环保等领域配合事项的权责配比,制定《街道配合事项清单》。三是建立《收回事项清单》,对前期下放但超出街道承接能力的监管、执法等项事项予以收回,切实为基层减负、明责。
搭建联治工作机制,推动街道治理水平提升。打造“1+2+N”联治机制(1个公安派出所独立履职,司法所、市场监管所2个机构常驻街道,N个职能部门包联社区),推动专业力量常态化下沉。实施“部门干部驻街”制度,选派司法、市场、城管等领域业务骨干常驻街道,建立“问题发现-会商处置-跟踪问效”闭环流程,实现“街道吹哨、部门报到”响应率达97%。
强化人才编制保障,夯实街道治理智力支撑。康巴什区委编办立足“现代化中心城区”发展定位,紧扣基层治理精细化需求,创新编制资源供给模式,聚力破解街道人才引育留用难题。一是聚焦治理转型,靶向供给编制资源。结合康巴什“智慧社区”、“全域旅游”等特色场景,统筹撤并低效机构释放的编制资源,优先向网格治理、民生服务等关键岗位倾斜。二是不断加大基础人才引育保障力度。将人才作用发挥效能纳入编制动态调整指标,推动资源精准投放与治理效能提升同频共振。
康巴什区以编制管理为突破口,系统构建基层治理现代化新机制。通过创新“编制周转池”实现资源精准调配,依托“三张清单”厘清权责边界,借助“1+2+N”联治体系打破条块分割,强化人才编制保障激发治理效能,形成“资源重组-权责重构-效能提升”的工作闭环。推动基层治理实现三大跃升:一是从“单点突破”转向“系统重构”,编制资源与治理场景深度绑定,破解“人岗不适”痼疾;二是从“被动兜底”转向“主动治理”,部门协同响应效率显著提升,民生诉求化解周期大幅压缩;三是从“经验驱动”转向“专业赋能”,基层队伍学历结构、专业持证率持续优化,催生“红色物业”“邻里议事厅”等品牌服务。以机构编制变革牵引治理体系重塑,通过制度性供给激活治理内生动力。下一步将提升编制管理数字化水平,推动编制资源与“城市大脑”治理平台有机融合,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持久动能。
撰稿人:雷丽英
审核人:马利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