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记前服务“零距离”,打好登记“基础桩”。一是标准化清单“一单清”。严格对照《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服务标准化规范》,梳理设立、变更、注销登记全流程指南,细化材料清单和填报模板,通过乌审旗机构编制网、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广泛宣传,确保各单位“按图索骥、一次办成”。二是动态台账“全覆盖”。建立全旗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动态管理台账,及时提醒新成立单位办理法人登记、调整单位更新信息、撤销单位申请注销,实现登记管理“底数清、状态明、无遗漏”。三是前置指导“一对一”。开通“线上咨询+线下辅导”双通道,针对法人证书申领、章程核准等高频事项,提供“预约式”答疑和“帮办代办”服务,提前规避材料不规范、流程不清晰等问题。
登记中办理“加速度”,畅通服务“快车道”。一是联动机制提效率。强化与机构编制审批、职能调整等环节的协同,建立“审批-登记”信息实时共享机制。事业单位调整职能后,编办主动对接告知变更登记要求,实现“机构调整”与“法人变更”无缝衔接。二是材料精简优流程。优化业务流程,精简部分申请材料,推动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事项办理逐步实现无纸化、网上办。严格落实首问负责、一次性告知等服务制度,实行承诺互信办理机制,实现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事项“即报即审、实时办结”。三是精准画像促履职。结合登记办理,同步核查事业单位业务范围与实际运行匹配度,对公益服务职能弱化、运行不畅的单位,及时反馈主管部门优化调整,确保事业单位“登记准、职责清、效能强”。
登记后监管“无死角”,筑牢风险“防火墙”。一是年报公示“严把关”。实行“单位自查+主管部门审核+编办复核”三级联审,重点核查名称、宗旨、资产等关键信息,对填报不规范的单位限期整改。二是动态监管“强联动”。将法人登记监管与机构编制督查对发现的问题建立“整改台账”,开展跟踪问效。三是随机抽查“增实效”。每年按5%比例随机抽取事业单位,采取“线上系统核查+实地走访”方式,重点检查年报填写规范、法人登记事项变更、证书印章管理等情况,抽查结果向社会公开。
撰稿人:谷子梅 审核人:曹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