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制度先行筑根基,政务效能提级增速
流程规范“再细化”。重新修订编委工作规则与编办工作细则,细化机构设置、职责调整、编制核定等程序、职责任务边界及审批权限清单,构建权责明确的制度框架,为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化奠定基础。
政务服务“减环节”。制定申请使用空编、人员入编、减员等全流程操作指南及文书模板,明确材料清单,推行“一次性告知”制度,实现单位申请、编办审核、业务办结的“无缝衔接”,审批类由以前的1个月缩短为2周,审核、准入类由2天-1周缩短为即时办理,大幅提升办事效率。
队伍管理“网格化”。针对部分单位机构编制事项调整不规范、不及时等问题,构建“编办—主管部门—所属事业单位”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,明确各单位专职人员负责编制业务办理,压实工作责任,并由编办工作人员向各单位办理编制业务的专职人员进行“一对一”讲解,使其明确申请使用空编、人员入编、减员、人员信息核实等内容及流程,进一步提升管理质效。
二、数据严管守底线,质量防线不断夯实
动态调整“日清零”。依据机构编制调整、人员变动等文件,坚持“当日事当日毕”,实时完成机构设置更新、编制数额调整、领导职务职级变动、人员流动登记及基本信息维护,确保数据与实际情况同步。
问题校验“周反馈”。建立实名制系统数据周校验机制,每周一由专人对系统数据进行全面核查,对发现的异常问题即时核实、限期整改,保障数据时效性与准确性双达标。
基础核查“年双检”。推行《机构编制管理证》年检制度,每年第一、四季度集中核实各单位实有人员数量、年龄结构、学历层次、专业分布等关键信息,实现实名制基础数据动态维护,持续优化数据质量。
三、协同应用促实效,资源盘活精准高效
数据赋能“动态化”。根据东胜区工作需求,实时开展机构编制数据深度分析,为人才引进、公开招考、领导配备等重点工作提供数据支撑,精准盘活编制资源,提升资源配置效率。
部门联动“聚合力”。建立与组织、人社、财政等部门的常态化协商机制,在干部配备、人员调动、工资核拨等环节强化协同配合,重点做好军转安置、退出消防员安置、定向培养人员补充等工作的衔接,形成“多方联动、齐抓共管”的工作格局。
监督评估“强震慑”。严格落实《“三定”规定制定和实施办法》《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办法》,常态化开展机构编制执行情况与使用效益评估,加大对各部门法规制度落实情况的督查力度,以监督推动规范,确保编制资源用在“刀刃上”。
撰稿人:李林旺、高静、郝硕娅 审核人:解晨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