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关键领域成就
(一)人工智能
制度先行:我国于2023年全球率先出台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,为190余个已备案大模型、逾6亿注册用户保驾护航。
基础突破:我国算力总规模居全球第二,人工智能专利占全球60%,人形机器人、智能终端等实现迭代升级。
行业赋能:中央网信办会同各地政府推动“AI+制造/农业/教育/医疗”示范,远程医疗、智慧农机、在线课堂等场景快速落地,帮助人民群众有效应对新冠疫情等突发性事件。
(二)区块链
区块链技术,是一种去中心化、可追溯的新型网络架构。通过分布式账本,也就是一条信息保存到多个不同节点,能够有效防止防篡改。由于这种性质,区块链非常适合处理政府数据,达到共享、透明、可信的要求,从而实现精准治理、降本增效的目标。
试点示范:中央网信办会同部委启动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,29个省区市将区块链纳入“十四五”规划,累计备案服务3647个。
政务民生:全国多地建成“区块链+数据共享”平台,实现公积金、医保、版权存证等“无感”审批、“链上”维权,跨部门、跨层级数据可信流通成为常态。
生态完善:20余所高校开设区块链专业,配套人才、标准、产业基金政策陆续出台,初步形成“政府搭台、企业唱戏、社会参与”的良性生态。
(三)数字基础设施:规模与技术“双领先”
截至2025年6月,5G基站455万个、千兆宽带用户2.26亿户,行政村宽带通达率100%,IPv6活跃用户超7亿,为AI、区块链应用提供泛在、高速、安全底座。
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名用户超10亿,“掌上办”“一次办”成为标配,数字政府治理效能显著提升。
二、发展与安全的辩证统一
(一)人工智能
人工智能对社会带来多方面的重塑,新的安全问题随之而来,比较突出的两个方面是新电信诈骗手段与就业冲击。
风险案例:2024年全国立案AI换脸诈骗3700余起,涉案金额超8亿元;模型可解释性不足带来“黑箱决策”;冲击就业,导致劳动者结构性失业。
除弊举措:建立“AI对抗AI”检测平台,对深度合成内容进行区块链存证、溯源认证;将“AI训练师”“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”纳入国家职业目录,三年培训2000万人次,缓解结构性失业。
(二) 区块链
区块链的“双刃剑”效应同样明显,基于该技术虚拟货币乱象丛生,由于虚拟货币无法得到有效监管,被大量不法分子利用作为洗钱、逃税、非法集资工具,对世界各国的法治与税收造成严重破坏。由于无法追责,大量虚拟货币成为庞氏骗局,收割散户资金。同时,获得虚拟货币的方式是“挖矿”,即使用服务器进行大量密码学运算,该过程非常耗电,内蒙古自治区由于电价低廉,一度成为“挖矿”重灾区。
风险案例:去中心化、匿名跨境流通使虚拟货币成为洗钱、逃税、非法集资温床;智能合约漏洞曾导致数千万美元损失。
除弊举措:我国2017年起取缔ICO、关闭境内交易所;2021年将“挖矿”列入淘汰类产业,全面断链、断电、断网;试点只允许“联盟链+实名身份+可监管节点”模式,利用链上可追溯特性反制洗钱,确保信息可审计、责任可追究。
三、党在网信事业中的核心作用
我国之所以能够在网络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,保障网络安全,离不开党和政府的科学领导,正是因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,我们的网信事业才没有走偏。党的核心作用,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(一)把方向。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组建并担任主任,确立“网络强国”国家战略,统筹发展与安全。
(二)定政策。连续出台《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》《“十四五”国家信息化规划》《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》等纲领性文件,为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划定“路线图”“时间表”。
(三)强治理。建立“党管互联网”原则和网络意识形态、网络安全“双责任制”,形成中央—省—市三级网信工作体系,确保技术、内容、数据、平台等关键要素安全可控。
(四)聚合力。整合政府、企业、高校、社会力量,设立专项试点、产业基金、人才标准,推动AI、区块链从“实验室”走向“生产线”、从“单点应用”走向“生态协同”。
四、结语
“十四五”以来的实践表明,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在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前沿领域“兴利除弊”的根本保障。面向“十五五”,中国将继续以改革促创新、以安全保发展、以合作谋共赢,为全球数字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,向着网络强国、数字中国目标奋勇迈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