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战略定位与全局意义
网信工作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,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,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,这明确了网信工作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。网信工作不仅关乎国家的安全与发展,更是党的长期执政的重要保障。通过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,可以有效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。
互联网,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普及以来,其“双刃剑”效应日益凸显。一方面,互联网极大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,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;另一方面,网络空间也藏污纳垢,成为电信诈骗等黑灰产业的温床,甚至被某些国家利用,成为策动“颜色革命”的工具,相关案例不胜枚举:
(一)2011年“阿拉伯之春”。美国通过推特、脸书等社交进行渗透,导致突尼斯、埃及、利比亚、也门四国政权更迭。中东北非地区陷入长期动荡、内战频发、经济崩溃,难民危机蔓延。
(二)原苏东国家发生多次颜色革命。美国通过互联网在该地区灌输极右翼思想,操纵政局。例如,在乌克兰策动2004年“橙色革命”和2014年“广场革命”,推翻库奇马、亚努科维奇两届民选政府,激化反俄情绪,导致乌克兰政局动荡、东西分裂,最终引发俄乌战争。2022年,哈萨克斯坦因天然气涨价引发抗议,社交媒体迅速发酵,事态演变为暴力骚乱。最终,哈政府请求集安组织援助,并切断全国互联网,成功遏制局势恶化。
(三)扰乱我国香港、新疆等多地局势。在香港,美英等境外势力操控社交媒体平台,进行舆论引导,推送反共反华内容,制造虚假舆情,干扰选举与公共政策,甚至通过互联网组织“修例风波”等暴乱活动。在新疆,境外势力利用境外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(如Facebook、YouTube、Twitter)建立群组,传播“东突”极端思想,发布暴恐音视频,教授制爆技术,歪曲新疆政策,煽动民族仇恨,并通过电子邮件、翻墙软件向境内渗透,蛊惑青少年,发展成员,策划恐怖袭击。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这些阴谋被逐一识破并有效化解。
面对风险与机遇并存的互联网,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,必须兴利除弊、主动作为,加快建设网络强国。网络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实现技术先进、产业发达、攻防兼备、人才充沛、国际话语权领先。这五大维度共同构成了网络强国的全景图,体现了我国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域的全面布局。
二、五个明确核心要义
网络强国建设的原则要求包括坚持创新发展、依法治理、保障安全、兴利除弊、造福人民等。这些原则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,确保网络发展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。习近平总书记把互联网视为群众新“话筒”,在2016年网信工作座谈会上强调:网民来自老百姓,老百姓上了网,民意也就上了网。群众在哪儿,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。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,经常上网看看,了解群众所思所愿。
做好网信工作的基本方法论是统筹协调、综合治理,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、自由与秩序、开放与自主、管理与服务的关系。这体现了辩证思维和系统治理的理念,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指导。
在建设网络强国的实践中,中国提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、打造文化交流平台、推动网络经济创新、保障网络安全、构建治理体系五点主张,为全球互联网发展提供了具体路径和方案。
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尊重网络主权、维护和平安全、促进开放合作、构建良好秩序四项原则,为全球互联网治理提供了基本准则,体现了中国对网络空间治理的深刻理解和贡献。
中国倡导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,强调各国在网络空间的共同利益和责任,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的变革和发展,为构建和平、安全、开放、合作的网络空间贡献力量。
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对话合作,通过多边机制和双边合作,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的变革,为构建公平、合理、有效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。
中国不仅提出了包容普惠的互联网治理理念,也通过“数字丝绸之路”项目,为非洲、东南亚、中亚、南太、中东、拉美等地区的数十个国家建设互联网及信息基础设施,带动受援国移动通信、宽带接入、数据中心、卫星导航、远程医疗、数字电视等基础设施升级,显著缩小数字鸿沟。
三、网络安全为人民靠人民
网络安全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把人民作为网络安全治理的出发点和依靠力量。通过普及网络安全知识,提高全民网络安全意识,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网络安全治理的良好局面。
人民是网络安全的重要参与者和守护者。通过群防群控机制,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网络安全举报和监督,共同抵御网络风险,实现网络安全成果共享。
坚持网络安全教育、技术、产业融合发展,通过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体系建设,推动网络安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,为网络安全提供持续动力。
促进发展和依法管理相统一,既要鼓励互联网创新发展,又要加强依法治理,确保网络空间健康有序发展。通过包容审慎监管,推动互联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。
坚持安全可控和开放创新并重,既要保障国家网络安全,又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,推动网络技术创新和应用,实现自主与协同的有机结合。
四、战略重点与关键任务
核心技术是网络强国建设的关键。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能够确保国家信息安全和网络空间的自主可控,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。我国在芯片、操作系统、协议标准等关键领域加大研发投入,通过自主创新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,逐步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。通过补短板、锻长板、建生态三步走战略,构建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,形成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的完整生态链。长期以来,美国掌握了芯片为代表的半导体产业,我国中兴、华为等企业均遭受美方卡脖子制裁。而在2023年,华为发布搭载麒麟9000S芯片的mate 60系列手机横空出世,打破了芯片领域的西方霸权。这背后,离不开党中央举旗定向、新型举国体制集中攻关,把创新主动权、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。未来,我国将攻克更多领域技术,由核心技术的追赶者,变为核心技术的引领者。
建立党委领导、政府管理、企业履责、社会监督、网民自律的多主体参与治理格局,充分发挥各方优势,形成网络治理的强大合力。通过法律法规、行业标准、信用惩戒、公众举报等工具,实现内容、数据、行为全维度治理,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网络治理共同体。
网络意识形态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,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,确保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安全。通过加强算法推荐监管、整治自媒体乱象、提供主流价值供给等措施,确保网络空间的舆论导向正确,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。
通过网络扶贫、远程医疗、智慧教育、数字政务等场景,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,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。通过降低网络接入成本,提高网络服务的可达性,缩小数字鸿沟,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机遇。通过信息惠民措施,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,让人民群众在网络强国建设中共享发展成果。
五、全球治理与思想方法
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,以多边、民主、透明为导向,倡导共商共建共享,推动数字规则、标准、资源分配的公平化。通过“一带一路”数字伙伴、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平台,输出中国方案,携手构建和平、安全、开放、合作的网络空间。
在习近平网络强国思想中,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贯穿始终,强调网络安全为人民、靠人民,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。网络思想强调系统观念,从技术、内容、基础设施、人才、国际话语权等多方面统筹推进,形成网络强国建设的整体布局。网络思想贯穿辩证思维,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、自由与秩序、开放与自主、管理与服务的关系,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科学方法。网络思想既注重战略思维,明确网络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和路径,又强调底线思维,确保网络安全和国家利益不受损害。
六、结语
习近平网络强国思想内涵丰富、科学完备,为建设网络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。作为干部,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、主动学习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相关知识、调整工作思维方法,以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新形势,肩负起网络强国建设的职责使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