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鄂托克前旗委编办:节味浓浓,有“馍”有样,让包联驻村更有“味”

  近年来,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克珠日村充分拓展产业兴村之路,因地制宜深挖特色资源,积极探索引进宜地产业,找出适合当地发展的优势项目,由最初的“炉馍馍”衍生干豆角、食用油等农产品深加工产业,真正将区位优势、资源禀赋转化为乡村产业增长优势,有力推动了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。
  “一个馍”,烤出“火日子”
  出了鄂前旗敖勒召其镇,一路向东南70公里,就到了克珠日村,这里地处“蒙陕”交界,一脚在内蒙古的大草原上,一脚在陕北的黄土大地上。
  正值中秋,一进村口香味四溢,整个村庄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氛围。“在过去农忙时,当地村民一早带着水跟干粮,在地里一待就是一天,炉馍馍就是最好的干粮了”村妇女主任胡生秀说。“无论多忙,每家每户都会抽出一天时间来做炉馍馍,叫上左邻右舍的妇女们,一做就是一天,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”。
  按克珠日村农产品加工园烘焙生产车间的带班主管方彩文说,村民们把最好的盼望都捏进了炉馍里,融入了情怀,释放着情感,表达着祈愿。乡村振兴号角已奏响,触动了克珠日村妇女的思考与畅想:只要市场青睐,炉馍这个只在中秋期间“出炉”的节日佳品,何尝不能一年四季走红。
  从此,克珠日村瞄准市场需求,利用村内沉睡资源,重新规划克珠日村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建设项目。经过两年的奋斗,如今炉馍成了克珠日村“富口袋”的一大产业。2023年克珠日村炉馍产业年销售额达60万元以上,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1万元,直接带动12名妇女就业,“炉馍馍”成了当地的“幸福馍”。
  “一把菜”,架起“致富桥”
  自2023年起,我们村就开始探索干豆角产业,克珠日村有种植蔬菜的传统,豆角是当地最常种植的绿色蔬菜。之前,菜农们主要以卖鲜豆角增加收入,但是鲜豆角储存时间短,不便于长途运输,所以一直卖不上好价钱,而且不能远销外地市场。2023年,旗委编办的驻村第一书记到村后,注意到当地人喜欢做的一道风干猪排骨烩干豆角的家常菜中,干豆角用量很大却市场上供应少,便想到把鲜豆角通过晾干处理制成干豆角,解决存储难题。
  在探索走炉馍产业为主的捆绑式销售方式的同时,盘活占地1000㎡的储藏棚,成为干豆角的晾晒及仓储场地,申请财政、民委等专项资金购置了塑封机,将干豆角进行包装上市。“我们生产的干豆角是以天然鲜豆角为原材料,土壤、温差、光照、雨水等因素的影响,干豆角肉质韧脆鲜嫩,口感很好,比其他地方的同类干菜更受顾客青睐。”另一名长期在农产品加工园务工村民康向前则表示,在农产品加工园从事加工、销售工作有效增加了家庭收入,如今家里每年收入10万多元,还购买了小轿车,四口之家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  据了解,农产品加工园对村民种植的豆角收购价为每斤2.5元左右,每年8月至10月是生产加工的黄金时期,中秋、春节期间是销售旺季,销售单价为45至50元,预计今年可为克珠日村集体经济收入提升5%。
  “一桶油”,榨出“新速度”
  三十年前,克珠日村曾创办过村集体油坊,“老油坊”承载着三代人的记忆,村子重拾老记忆,今年衍生出榨油厂产业链,利用成熟的西瓜套种向日葵联产提升技术,让“特色产业”开出“致富花”。
  “油坊启动后每天约加工5000斤原料,产量可以达到1500斤左右,葵花籽油的价格大约在10元每升,而且榨取出来的油渣也是喂养牲畜的精品饲料,具有丰富的高蛋白,在市场上颇受欢迎,这又是一笔收入。”说到收益,村党支部书记刘小刚掰着手指给大家算了一笔账。
  据了解,今年,克珠日村有效盘活当地闲置土地、厂房,将原烘干线车间改建成食用油生产线。党支部积极延伸集体经济产业链谋划发展食用油加工产业,累计投入50余万元建设油房、购置榨油设备,致力于实现从收购、榨油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。
  加工园投产后,将发挥显著的带动作用,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,促进社会事业发展,促进农村经济发展。一方面,可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特色经济作物,有效拓宽了农户增收渠道,增加家庭收入;另一方面,为周边农户创造了就业岗位,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也在家门口就业,进一步夯实了脱贫成果,三是村集体经济收入提高,让两委班子的战斗力更强、为民办实事底气更足。
  (撰稿:唐琳 刘晓苏 审核:吴宝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