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南京市江宁区,为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间,节约企业成本,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提出“预审+代办”模式。在以前,建设项目有投资意向后需办理立项、用地、规划、施工等手续,涉及发改、国土、环保、住建、人防、消防等13个部门、20多个审批环节,全部办好至少要200多天,这些审批事项互为前置、相互制约,一旦哪个环节遇阻,项目开工将无限期延长;而预审批充分利用手续办理的“时间窗口”,打破前置约束,把后续审批流程提前走一遍,补全审批事项,待土地手续完备后,预审批结果迅速转换为正式审批意见,从而使项目一落地就拿到“出生证”。在预审批基础上,江宁区率先成立项目代办中心,依托“社区、园区、街道”代办网络,全程为企业投资审批做“店小二”,切实为企业松绑减负。开展“预审+代办”改革以来,江宁区建设项目开工平均提前100多天,创造了投资审批的“江宁速度”。
在江阴市,2017年7月,在大力精简审批服务事项、压缩审批环节的基础上,成立了行政审批局,为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,挂审批管理办公室、政府服务中心两块牌子,将文广局、工商局、住建局、规划局等部门审批职责统一划转至行政审批局,同时,按照“人随事转、编随人转”的原则,对上述相关部门从事审批工作的人员进行了划转。为调动干部的积极性,通过争取上级部门支持,为行政审批局核定审批专员副科级领导职数2名。在划转审批职能方面,江阴市采取了“三不并入”原则,即:审批效率得不到提升的不并入,安全没有保障的不并入,并入成本增加的不并入。在江苏省推行“3550”改革的基础上,江阴市自加压力,通过流程再造、环节优化、材料精简,逐步实现“2440”目标,即开办企业 2 个工作日内、不动产登记 4 个工作日内、工业项目施工许可 40 个工作日内完成。
在宁波市鄞州区,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中心功能,搭建起行政审批服务、公共资源交易、公共事务受理、项目审批代办四大平台,大幅度优化营商环境,为企业减负松绑。同时,扎实开展“两集中、两到位”工作,将行政审批机关的审批事项向一个科室集中、行政审批科室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,部门领导充分授权,除重大事项需请示领导外,其他审批权限均由进驻中心的审批科长负责,大大缩短了办事环节及流程。2016年,鄞州区在全市率先取消所有区级前置审批条件,涉及16个部门78个审批事项,其中,58项前置审批事项彻底清理,另外20项确需保留的,根据“谁主张、谁调取”的原则,由部门或乡镇自行调取。通过清理,取消了无法律法规规定或自行增设的审批条件,以及无明文规定要求服务对象提供乡镇(街道)盖章确认的相关申请、证明、初审件等,办事人审批不必再去镇乡(街道)加盖公章、办理手续,审批时间进一步缩短,促使政府的管理模式由重审批、轻监管向宽准入、严监管转变。
在宁海县,为推进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,创新推行了政府群众“互动跑”、集成服务“一窗跑”、办事有底“明白跑”、群众不跑“快递跑”、减轻负担“轻松跑”、中介服务“一地跑”、重点项目“干部跑”、创新优化“联合跑”、网络互通“数据跑”、不出村庄“就近跑”的“工作十跑法”服务体系,跑出了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加速度。同时,针对改革中出现的审批部门利益纠缠制衡、自我革命力度不足等问题,创新设立“审批法庭”,抽调法制办、编办、审管办等部门人员,设立“庭前协调工作室”,对需要统筹协调的“伪前置、假前置”,由工作室召集相关部门人员协调定调;对难以协调的“不合理的真前置”,组建由法制办、审管办、司法局、法院行政庭负责人以及县政府法律顾问团成员组成的“裁决庭”,进行集中审理清理,清理结果以县人民政府文件发文明确。针对中介服务机构耗时长、服务乱等问题,探索建立“网上中介超市”,试水“竞争式”中介管理模式,同时,探索实行“会员制管理、淘宝式经营”信用检测,让业主根据中介机构信用等级来自主选择中介服务机构。
下一步,该办将结合乌审旗实际,着力在优化项目审批流程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、推进“互联网+政务”服务方面加强探索实践,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实现新跨越。(冯超)